万博登录入口主页/水处理

“大学只能过滤学渣过滤不了”

作者:万博登录入口主页/水处理 发表日期:2023-12-04 09:20:01 浏览量:81 次

  这不是什么限制级恐怖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在大学校园流浪猫身上的经历。

  施暴之后,那人只需拿起拍摄工具,就能轻松地将猫痛苦挣扎的样子尽收眼底、记录成片,再利用互联网、经过交易,这些视频便流传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一名大学生,两个月,80只被虐至死的流浪猫,和不计其数的购买和观看虐猫视频的人,共同完成了这场暴行。

  视频里,活生生的小动物被施以上火烧、电击等酷刑,其中大多数动物为学校的流浪猫,两个月内,有80只猫惨遭此毒手。

  事件被曝光的第二天,山东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经核实,该事件中所涉当事人范某为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2016级学生。

  校方已对该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对本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向广大网友致歉。学校还将进一步调查研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致歉书中,该微博账户自称其为范某本人,表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可饶恕、自责和后悔”,恳请大家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也有人怀疑施暴者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如果对问题处理不当,对该生引导不及时,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更让人担心的另一个现实是,虐待动物这种非常人能理解、非常人会做出的行为,其实屡见不鲜,而且不少案例出自大学生之手。

  3月,杭州某高校一名学生通过在网上领养猫咪,随后肢解小猫,并将小猫的分尸照片发给原主人炫耀。

  拿绳子绑住猫脖子,再将猫悬空吊起;把胶带缠绕在猫的脸上;用木棍殴打小猫。

  2018年10月,大连一名大学男生将所养宠物狗从7楼宿舍扔下致其摔死;同年9月,湖北某高校一名新生用弓箭射杀流浪猫……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虐待动物行为研究学者Eleonora Gullone,曾在其调研《反社会行为框架下的虐待动物概念》中归纳过该行为的九大动机:

  包括试图控制动物(如阻止狗吠猫叫)、报复动物(如对挠伤自己的猫实施报复)、对特定物种的偏见(如认为其不值得道德考虑)、娱乐或惊吓他人等。它们基本能涵盖前述事件中的行为。

  这些动机的确是触发点,但它们还不算完全清楚地解释,一个人为何需要通过虐待生命的方式,来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

  Eleonora Gullone的文章提到,在学者Duncan、Thomas和Miller的一项合作研究中,对有行为问题的8-17岁男孩根据是否虐待动物进行分组,发现虐待组经历过身体或或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比非虐待组高出两倍。

  这意味着,相比不会随意对其他生命施暴的一般人而言,施暴者更可能在此前遭受或目睹过暴力行为。

  一位活跃于上世纪70年代,臭名昭著的美国连环杀手Ted,童年时目睹过家中长辈虐待动物,也“学着”虐待小动物。成年后,他犯下了超过30起谋杀案。

  美国东北大学及马萨诸塞州防止残酷对待动物协会的一项研究指出,虐待动物者伤害他人的几率较一般人高5倍。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警察局一组1994-2001年的犯罪记录分析也显示,有虐待动物犯罪史的人实施杀害、、殴打等此类侵害他人罪的几率为25%,而所有涉嫌违法者的平均值为8%。

  2018年8月,美国雪城大学留学生王某因反复把猫摔到墙上,对猫造成极大伤害,以严重虐待动物罪被捕。

  今天,惨遭毒手的是无力反抗的猫狗。以后,会不会有新的伤害发生?被伤害的又会是谁?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反虐待动物法,“法无禁止即无罪”便成为一些人虐待动物的“合理解释”。

  反虐待的声音当然从来没停下过,社会及政府的动物保护意识也一直改变。今年3月,深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成为大陆第一个立法禁食猫狗的城市。

  国外对虐待动物行为的惩罚则更加严苛。比如,英国《动物福利法》提出,虐待动物者会面临严酷处罚,包括罚款最高20000英镑,处以最长51周徒刑,并终身禁养宠物。

  美国不仅各州有自己的动物保护法,在去年11月,特朗普签署《防止虐待动物和酷刑法》,首次将虐待动物行为定为联邦罪,最高可处7年徒刑。

  内华达州两名16岁青年曾因淹死猫崽被以虐待动物罪起诉,两人最终被处以30天拘留,200小时社区服务。

  同时,他们还需公开信向社区致歉,不得养宠物,并需强制接受心理辅导直至满21周岁。

  反观先前提到的虐猫大学生,他们虽未被法律处罚,但受到了各方舆论的道德谴责,多数学生被学校给予了退学处分。

  山东理工大学因目前对范同学的处罚是“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引发了网络舆论要求跟进后续,要求“开除范某”的呼吁。

  呼吁“开除”的出发点,是希望恶劣行为能受到严格惩罚,但劝退学生这一处罚,是否还会有后续?

  学生被请离校园,能让学校赢得“民意”,并与施暴者、暴力行为撇开关系,但施暴者的自身的“恶”——行为或心理上的不当之处,也许并非能因此得到纠正肃清。

  除此之外,他们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被贴上文章先前提及的那些“研究表明、事例证实”的“有虐待动物行为的人大概率具有反社会倾向”的标签。

  设想一名犯错的人还可能引发的最坏后果,是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但没有人希望,那些害人害己的“预言”,会在新的人身上重演。

  缺乏同理心,通过暴力手段寻求发泄或快乐,或出于某种理由侵害别人的生命……这样的行为还可能有很多后果不堪设想的演变。

  它们以各种方式出现在了被认为是象牙塔一般纯洁的校园,发生在所谓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身上:

  2019年底,她与同校男友牟某的聊天记录被曝光,记录显示牟某曾要求她做绝育手术、拍裸照等,报道称其疑对女生实行精神控制。包丽于去年10月服药自杀后昏迷。

  包丽对男友的备注为“主人”,聊天记录显示,男友曾要求包丽做绝育手术、拍裸照等。

  2015年7月11日,北大学生吴谢宇杀害亲生母亲,并将其遗体用多层塑料包裹并加入活性炭吸臭,后将遗体留在了案发宿舍内。

  2013年3月31日,因与同寝室友黄洋发生矛盾,复旦大学林森浩将剧毒化学品投入寝室饮水机。

  其实,它们更该被理解为“一个心理有问题、人格尚不健全的人制造了种种悲剧”,而 无关此人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拥有多么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

  因为一个人心理问题、人格障碍,更可能源于童年、来自家庭,可能在他初入中小学接受教育时被忽略、被压抑或未被适当引导,也可能在错误的对待中被加剧、最终被触发。

  诸多“”行为令人愤怒、着实可恨。但在愤怒过后,我们更应尽可能地遏制火苗走向爆发,正视曾被忽视的心理及人格教育问题。

  就我们当下的现实而言,家庭引导不足、高压的应试环境、学校缺乏对心理辅导的重视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忽略。

  为此, 日本文部科学省曾提出,学校与家庭、社区等要注重学生的社会道德和纪律教育,各方还要及时沟通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美国,学校为青少年心理及精神健康设置了一处基础防线——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他们会与老师、父母及精神健康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沟通,针对不一样的学生的问题,提供对应解决方案。

  世俗认为的栽培与教导,能让你成为考取高分、赢得竞争的佼佼者,让你在人生路上一步步攀高。

  而这一种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才是能将一个人从深渊中拉回一把的决定性推力。

  4.或患反社会人格障碍 虐待动物犯伤人几率高五倍, 明报健康网,2018.04.23

  5. 陈艳秋, 关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德育思考,高教探索,2005(06)

  6. 陈道明,现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探析,教育探索,2006(06)

  7. 黄希庭 郑涌 李宏翰,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还要争做帕梅?全新Panamera可线万权益 长安启源双十二购车盛典提前享

  妈妈问女儿一亿元和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选哪个,“选了钱还是能学习呀”,网友:格局打开了新脑子就是好使

  爸爸和女儿谈心下辈子想做什么?女儿:下辈子还想做你的宝宝。爸爸:下辈子我想做一条狗。

  爸爸在干活女儿突然走过去跟爸爸贴贴,爸爸直接被拿捏的死死地,这种幸福无可替代。

上一篇:《暗黑破坏神4》新功用将上线 战利品过滤器制造中
下一篇:YDAC-JT-65

热线:1520618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