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房子”之红色印记丨“耄耋”水厂里流淌的红色基因
始建于1933年,1939年续建,1942年9月建成投运,是民国时期南京自来水生产和供应行业的代表建筑。曾为快滤池,一层。
价值提示:中国第一座自主建设的现代化水厂,在南京自来水生产和供应行业发展史上有代表性;反映民国时期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风格,具有典型性;具有纪念、教育等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建筑材料、结构、实施工程技术反映了民国时期工业建筑的工程技术和科技水平。
水龙头轻轻一拧,流水汩汩而出,它们是从自来水厂穿越错综复杂的地下水管奔涌而来,冲进盆里、碗里,吃进胃里。南京市区的供水,一半以上都来源于已经建造90多年的北河口水厂,这是第一座完全由国人设计建造的、工艺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的水厂。
而经历重重硝烟炮火,这座水厂的供水一天都没有中断过,这背后曾经有哪些人誓死保护人民的自来水?记者来到北河口水厂看到,至今仍在使用的快滤池、水塔等历史建筑,似乎在静静诉说那段红色故事,把红色基因融汇进南京城市发展的长河。
走在厂区的林荫道里,风穿过厂区路边高大的树木,带来一丝丝夏季里的凉意,让人不觉置身一个工厂中。蔚蓝的天空下,黄色的快滤池建筑后高耸出一座水塔,浓郁的爬山虎铺了半边墙面,恰如涂抹了历史厚重的笔墨。
这两座建筑已经80岁了。这是原国民政府首都水厂的过滤及配套建筑。谈起这座水厂,厂内年老的工作人员都会侃侃而谈:这是国内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自行施工的水厂,它借鉴当时欧美各国先进的给水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但出厂水质良好,而且制水工艺堪与当时国外水平相当。
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这座水厂却在业内站到了世界前端,成为南京乃至全国的骄傲。此前的人们要么还在井台边淘米冲凉,要么就在江河畔挑水洗衣,或者在人烟繁盛处买水取用。
新水厂的建设带来了取水的新方式。1933年4月采取局部供水计划初建完成。这掀开了南京人吃上自来水的新一页,刚开始的管网建设十分有限,只能供当时的政府机构和机关要员饮用,首批水厂用户只有29户,另外在市区设有25座水站供市民买水。到了1936年,自来水用户已发展到超过4000户。
那时候人们或许还不知道,自来水是如何净化的。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走进巨大的快滤池,水面被划分成了不同格间,走在窄窄的廊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底下的水面。“这些水是用混水机从长江抽过来的,虽然在这里看起来非常平静,但其实都在进行过滤。”工作人员介绍,水通过重力作用经过一层层从细到粗的滤料,截留水中悬浮固体和部分细菌、微生物等,以此起到过滤的作用。而这种室内的过滤池能够大大减少对水源的污染,但成本比较高,至今都比较少见。
快滤池旁的一座水塔也慢慢的变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水塔中的水通过反冲洗技术将快滤池中拦截下来的杂质彻底冲走,让过滤介质干净如初。然而随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这种传统的技术已被替代,水塔也就慢慢的变少了。
2017年,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南京市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原国民政府首都水厂上榜,室内快滤池、水塔及其他4栋建筑都被列入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水厂被公布为南京28个历史风貌区名录之一,规划资源部门组织编制了保护规划。
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工厂,自来水厂的重要性远非一般工厂可以比拟,在战乱年代尤其明显。
解放初期,由于反动派不甘失败,他们的残余势力不间断地对南京的重要城市设施进行野蛮的狂轰滥炸,北河口水厂作为当时全市唯一的一座自来水厂,自然没有幸免于难。那段日子,每天上午10点一到,的空军便驾驶B29轰炸机,准时盘旋在水厂的上空,对水厂进行轰炸和扫射,加氯间、清水池等供水设施被敌方炸毁,还炸死1人、炸伤6人。
面对严峻的形势,管控了南京市内各主要供水接口,防止敌人投毒和破坏,专门部署了一个高炮团的兵力用来防范敌人轰炸,同时为增强水厂附近的防空力量,还特地安排了一个高炮连进驻江心洲和清凉山。当时负责接管水厂的军代表王嘉猷还组织职工把水厂的建筑物都涂上了伪装保护色,并在水厂内部成立了警卫大队,组织全厂员工,白天防空,晚上值守,在遇到轰炸后,警卫大队还要负责紧急抢修,确保正常供水。警卫大队分为三个班,昼夜巡逻、值勤、站岗,随时应付有几率发生的不测。
据老地下党员、原南京自来水公司总经理邵学炳先生生前回忆,面对敌人的频繁空袭,水厂工人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人还在,设备还在,就一定要想方设法保证出水。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水厂职工们众志成城,他们一边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工作岗位,一边开展紧张的修复自救工作,努力把轰炸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方的拼死保护下,在北河口水厂全体职工的努力下,反动派妄图炸毁水厂的阴谋被粉碎,南京全市供水一天都没有中断过。时任厂长许卓感叹道:“自来水事业了13年了,从没见过像这样纪律好的队伍,保护我们工厂的武装,严守厂内秩序,妥善防护本厂,使厂内工作能够顺顺利利地进行。”1949年4月27日,新华社记者在报道中引用快滤池工人张敬增的话说:“人民当家了,工厂是工人自己的了,得好好保护。”
工业遗产不单单是文化遗产,也是记忆遗产、档案遗产。从民国兴建之初日供水量仅1500立方米,到如今产能百万立方米,优质供水的华丽转身,年近百岁的北河口水厂记载着让人难以忘怀的红色故事,一代代水务人高举理想信仰的旗帜,不屈无畏的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书写着穿越时空的发展答卷,见证了新时代光辉下的国富民强。
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和登记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构件。
近年来,南京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于2017年、2018年公布了两批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南京媒体曾开辟“有故事的房子”专栏,引起读者浓厚兴趣。即日起,我们带您一起,继续寻访一批历史建筑,讲述老房子的故事。